close

(老師,我總是蹲不久,是不是我沒有學功夫的天份?)

學習功夫的時候,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本身都希望能夠展現出應有的水準,並且動作上也能與其他同學相同,甚至更好。

求好心切的出發點底下,最後很容易轉變成為直接用成敗做定論。

逐漸的,學習功夫變成了看誰拿的成績比較高、獎牌拿的多、踢的比較高、蹲的比較久...

這種心態其實在坊間教導武術的老師身上很容易看得到,所以培根老師也不斷的提醒自己千萬不可以讓自己變成這樣。

因為我堅信,每個人學習武術都應該從自己內心開始展現出個人的特色,

要比較,也是要跟自己的過去做比較。

加上每個人高矮胖瘦,天生賦予的特性不同,又怎麼可以單純以個別的動作展現來判定優劣呢?


(老師你看!我比之前更進步。)

我的課程中會利用彼此比較性的遊戲模式來增加學生的競爭性,

但是那都僅僅只是作為一個課程訓練的一環,促使他們更加的精益求精,而非真的將勝負結果作為一個學生實際上的一個表現。

例如,很多人會拿蹲馬步的時間長短當做是一種功夫的指標,

殊不知,蹲馬步的高低、角度、步伐的距離都會成為關鍵,

那怕大家動作要求都已經一致了,身高的差異、體重的不同也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很多體重偏重的孩子,他們其實大腿肌肉已經相當的發達了,只是要承受上半身的負擔,會遠遠比起體重輕的同學大,

所以自然他們蹲起來大汗淋漓,又痛又酸,反觀體重輕的孩子還可以蹲到打呵欠。

倘若就因此責罰那些不斷想偷偷起來或是蹲的比較高些的同學,只是無形造成他們的壓力,

身為老師,應該判斷的是心態是否正確,而非動作上是否偷懶。


(每個孩子既然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當然,我也不希望用相同的標準去看待他們)

所以看到培根老師指責一個打的很不錯的小朋友,卻誇獎一個打的明顯沒有他紮實的同學,請不要感覺到奇怪。

因為針對的是他們之前的表現與進步的成果做評判,

希望他們每個人的目標都是挑戰更強的對手、更要挑戰自己,而不是只有不斷的跟他人做競爭、做比較。

就像「第一堂課教導:自信」相同,唯有超越自己的每一刻,才能真正達到「學如行舟不進則退」的根本概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功夫哥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