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好玩!寓教於樂又能練得一身好本領,除了「武林功夫」之外,哪裡找呢?
文 / 「功夫哥哥」任培豪
《登鸛雀樓》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經典唐詩,其實也是培根老師著手開始設計「唐詩功夫」的第一首素材來源唷!
當初,一個趣味的發想引起了我與老師的個別詮釋,其實在市面上這樣的設計也並非首發,
一邊念詩詞一邊打拳,其實只要符合這原則,只要你順口念一段然後打一套拳,大家都能夠打出針對「唐詩」+「功夫」的初步原則。
不過培根老師當初一開始設計的概念救不想僅僅如此,既然要做個結合,自然也要結合的有意義、有系統,
所以經過許多次的設計與改良,才逐步的有了現在的十二首「唐詩功夫教學系統」,不讓念詩與功夫動作無法相連,嘗試在每一個動作都能與詩詞相呼應,
讓詩詞中有著功夫,功夫裡帶著詩詞,或許這也是現在「唐詩功夫」能夠與其他念詩打拳的教學法能產生區分的主要原因吧?
▲、「盡」!大聲一喊,全身重量往下落,盡力也是勁力,模仿太陽從高空落下卻不失壯闊。
想當初對於這首詩詞的認識,除了小時候背誦唐詩以外,就是過去的「戴老師帶動唱」了!
不過每個人熟到不能再熟的經典著作,到底是誰寫的呢?
每當我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小朋友都會天真的開始「猜」,
把自己所有認識的詩人都提了一遍「李白、杜甫、白居易...」可是就是答不對,
甚至有學生會說是「培根老師創作的...」真的令人感到不知道開心還是難過呢!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訓練重點:
《登鸛雀樓》本身是屬於「唐詩功夫」的上級套路動作,動作上複習初級、中級動作的基礎概念,並且以力量強化為原則,
動作取樣上採用中華功夫裡面以功力著稱的「八極拳」設計前面的動作,強調力量與爆發性的八極拳,完全符合本動作訓練的目標與重點,
後面所用的是「鶴形拳」、「蛇形拳」與「螳螂拳」的動作,這幾套也是知名模仿動物所延伸的功夫,
不但能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讓人感覺到有趣,更能夠讓學生在未來準備進階到「少林功夫班」的時候對於更加精深的「仿生拳系列」更快速的適應。
現在版本與最初培根老師設計的第一套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第一套的設計安排相當的有意義,
因此則是設計給小學以上的學習者,讓他們藉著一首詩、一套拳,簡單的分辨中華南、北派功夫的差異性。
唐詩功夫動作:
1、白日依山盡(拜日驕陽金烏下)
▲、預備動作
▲、白:右腳上前拜日式
▲、日:退步滑撐太陽拳
▲、依:兩手一夾慕之內
▲、山:抬肘踮腳蓄勁式
▲、盡:馬步下落震八方
目前由於武林培根老師所設計的「唐詩功夫」越來越受到大眾歡迎,目前也看到有不同相關的設計動作出現在其他教學單位上,
可以帶動台灣兒童武術教學的新風氣,這是我最大的榮幸,
不過為了避免支持「武林功夫」的家長對於市面上類似的教學法產生混淆,
因此培根老師所設計之動作只有以「唐詩功夫」做統一的名稱喔!此外所有有授權並且受訓合格的「武林功夫師資群」也都會放在官方部落格上提供大家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