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 朋友們,知道大人的辛苦嗎?知道眼前的每一份食物都得來不易嗎?)

《憫農詩》雖然是唐詩武術課程的第二首詩詞,但是嚴格來說卻是創作出「唐詩武術教學系統」的第一首關鍵詩詞呢!主要就是因為當時分享這首詩詞給我的不是別 人,而是國術界的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前輩-郭慎,郭老師所推薦給我的詩詞。

還記得去年四月份聯合晚報針對「唐詩武術」的相關報導刊登之後,獲得很大的回響,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在謝師宴當天也有前往的郭慎老師,他說看到這份報 導,並且格外的感動!因為這樣子設計與安排是非常好的,可以更加能夠把功夫的趣味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郭老師在台灣武術的貢獻可是無庸置疑的,更可貴的是他不藏私樂於分享,並且用非常開明的角度與見解鼓勵我們積極的替武術推廣做實質的一份心力,而他也除了 鼓勵我這份心力要繼續投入以外,他也分享了一些關鍵:「應該要讓這樣的組合更有意義。」

由於其他老師所設計過這類的「唐詩拳」不論國內還是海外,大多就是「念詩+打拳」這樣的組合,哪怕動作仿造詩詞文字做設計,也無法給予太多的共鳴,忽略了 詩詞可貴的地方在於它衍生出來所傳達的意義。

郭慎老師分享經驗談,他強調每首詩詞都有很鮮明的意義在,應該要用些對孩童有正面意義與導向的詩詞加以改編與設計,才可以讓孩子在念詩過程中有著更多的體 會與收穫。

郭老師用心的提醒大大的影響了我之後對於「唐詩武術」設計的出發點,不想在與過去別人的安排有所相同,希望藉著這樣的設計讓詩詞更加融入生活中,因此才展 開了一連串豐富且多元的詩詞功夫之旅。

謝謝你,郭老師!也因為有你的支持與建議才有現在的培根老師呀!

唐詩功夫班-功夫教材(二)
Tang poetry - Kung fu: Lesson two

《憫農詩》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註釋:
1、憫農:憐憫農人的意思。
  2、鋤:除草。
  3、午:正午的時刻。
  4、禾:各種榖類的稱呼。
  5、飧:熟食。

譯文:
在中午太陽最大的時候,農夫還在田裡面辛苦的鋤草,汗水都滴到田地上了。可是有誰想到我們碗裡面的飯,每一粒都是農夫辛苦耕種得來的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李紳關愛人民的心情,同時也呈現農家的辛苦。我們每天能吃到香噴噴的白米飯,每一粒都是農夫們辛苦的結晶,應該要好好珍惜不要浪費,避免糟蹋 糧食啊!

教學重點:
先詢問小朋友的三餐是誰準備的,那這些餐點來源又是從哪買來的?最後這些餐點又是從誰製作出來的?引發小朋友的聯想力與引導他們進入課程主題。再詢問農夫 是什麼樣子讓這些菜、米飯耕種出來?會有哪些工具?哪些動作?農田裡面也會出現什麼樣的東西呢?藉著這些溝通討論讓他們得知農夫的辛苦與許多他們不知道的 事情。

我們也從農夫辛苦耕田的舉動中學習到相關的功夫動作,藉著反覆的操作知道農夫種田的辛苦,讓小朋友知道眼前的餐點得來不易,不可以浪費食物。更要衍生讓他 們知道父母賺錢也非常辛苦的,不應該自己的喜好而浪費。要更加懂事替爸爸媽媽著想。

「鋤禾日當午」學農夫割草、拿鋤頭耕田與模仿田間的稻草人動作!
「汗滴禾下土」辛苦整天擦擦汗水,把汗水揮灑到土中,並且蹲下來插秧。
「誰知盤中飧」有誰知道呢?(兩手一攤),模仿碗盤裡面的食物正在品嚐著。
「粒粒皆辛苦」每個東西都要非常辛苦努力才可以獲得的!把肢體的行動展現出來,把感恩的心放在深處!

訓練重點:
由於第一學期一開始的唐詩功夫《詠鵝詩》已經把相關基本動作介紹完了,所以《憫農詩》算是把動作組合加以運用並且手腳組合增加變化的進階課程,增加了肘關 節、膝關節的分節運動,讓孩子從整體的肢體操作變成開始學習細部肌肉群組的組合運用。並且課程中安排左右手交叉搭配的動作,有助於增長孩子在於空間組合、 邏輯判斷與肢體操作的整體發展。

每組詩詞動作皆有兩種步伐變化,開始讓孩子了解步伐與步伐之間其實是可以活用改變的,也可以有助於讓他們未來在學習新的功夫課程的時候懂得不同之處卻也可 以交互運用。

唐詩武術動作:
1、鋤禾日當午(手刀鋤頭變稻草)

預備動作

鋤禾:右手變鐮刀、往右砍一刀。

日當:兩手拿鋤往上舉、右腳一步往下落。

午:收左腳、推左手、右手舉高、稻草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功夫哥哥 的頭像
功夫哥哥

武林功夫:培根老師 樂活健康武術達人的教學日誌

功夫哥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