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藉著內擺腿與虎尾腳的功夫踢腿訓練輕鬆的可以達到強化孩童的左右腦連結與協調性!)

(一)
根據Paul E.Dennison,Ph.D. 保羅.丹尼生的研究與應用,他發現運用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就可以提升眼、耳、手、腳與全身的協調。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可以讓學員們立刻輕鬆的學習與操作,卻可以在這些動作中達到身體的協調性與神經連結,更重要的世界此提高平日的思考習慣達到非常大的收益效果!

保羅.丹尼生本身過去長達十多年在美國的南加州山谷團體矯正學習中心擔任主任,協助許多有學習障礙的孩童與成人從困境中轉化而茁壯,在他多年的研究下設計出了些教學概念,他將這種概念稱作「教育運動機能學」(Educational Kinesiology)。

在這個理論下,腦的中央主要是領導身體的韻律,控制情緒、應對壓力與記憶方面的關鍵性任務。在底部的「腦莖」則是控制「直覺性反應」,例如消化、呼吸、循環。後腦則是基本的求生本能,複雜的動作例如走路、平衡控制與及自動化的身體功能,例如呼吸、心跳等工作。最後,在腦莖上端則有一個對覺知和學習有影響的網狀啟動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是雲許資訊進入皮質做思考的開關。

而大腦的皮質分成左、右半球,左半邊控制右邊的身體,所以右半邊反而是控制左邊的身軀,而傳遞中間兩側訊息的叫做胼胝體。因此小小的一個左右手協調的動作其實專賤就是在兩邊的神經網路是否可以傳送迅速!

研究中指出,倘若幼兒在爬行階段倘若太快學會了走路,反而會造成未來在學習階段上出現學習困難的像像,主要就是因為在爬行的時候正式可以同時訓練左右邊的身體,建立起左右腦之間的神經網路,也培養眼睛、耳朵與其他身體之間的協調。

而腦的前腦與後腦還有腦莖之間的運作順暢也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理解能力,在丹尼生博士的概念上是所謂的「專注(Focus)」上,若缺乏運作通暢很容易出現理解力與理解力上的學習困難。

最後頂部大腦皮質與底部的腦莖還有後腦的運作協調則是攸關大家的組織能力、表達感受與情緒控制能力,是否內心會有踏實感?多清楚知道自己的界限與方向,讓自己可以處世做人合乎情理右可以不要過度感情用事。


(高踢訓練強化學員的肌力、平衡感以外,同時也可以刺激身體的組織與協調性!)

(二)
簡單的說,左右、前後與上下之間,腦的全部部位不僅僅各司其職並且在交互搭配與組合下才可以有讓我們現在如此豐富又如此理所當然的行為與思考。有非常多的相關領域研究報告都表示「7~11歲」正是大腦不論是語言成長或是數學邏輯的成長、音樂的栽培或是體能的操作都會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大幅提昇。

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在這個年齡層開始茁壯,受到刺激的相關新的突觸出現,而沒有用到的則被修剪,所以此時正式更加要用心栽培與訓練孩童的「黃金時期」!

趁著這個階段學習和訓練運動技巧,大腦支持動作的關鍵系統較可能維持下去。此篇概論可是由加州大學醫學院、美國心理衛生院及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MRI,追蹤研究了24位3~15歲的孩子長達4年,觀察腦細胞的發展及連結情形,綜合之前的研究而有的發現,本篇研究是具有相當高的公信力。

武林功夫教學團隊的功夫哥哥:培根老師於去年開始藉著些教育相關單位的朋友與前輩分享與建議下開始閱讀與學習相關腦力發展與孩童成長的相關書籍與研究文章。

驚訝的發現,功夫裡面的許多動作其實是可以與現在流行的大腦開發成長的知識相呼應與配合的,所以早在去年首先設計了以「一邊念唐詩、一邊打拳」的「唐詩武術」課程來屆此達到左右腦同時開發訓練的效果,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創舉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隨著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跟著學習的學員在各方面發展上有著顯著的成長,就連家長都會直接表示小朋友的進步,更印證了設計方向的正確。所以今年開始的所有課程從最初的熱身動作到後面的主要課程內容都依照相關書籍與研究報告的方向做設計與編排。

在課程中有些學習障礙的學生在,在家長與老師全方面的搭配與教導下,在一兩個月之後就真的發生了奇蹟!有著非常驚人的進步效果,不僅僅培根老師自己看得出來,就連家長都在下課之後訝異的跟我反應小朋友的進步與成長!這也是我最開心與感動的時刻!


(腦部的簡單部位分解示意圖)

(三)
培根老師的武林功夫教學系統在針對幼兒的教學方面上都是採取「興趣引導」作為從開始至今的最高原則,孩童培養出對功夫的最基本興趣與熱誠才可以有後面的其他安排與教學方向,否則一切再多再好的理論與教學內容都無濟於事。

而引發興趣的首要關鍵就是「玩」!不但要玩,還要「
動用到全身」給他們「盡情的玩耍」。而課程過程中培根老師都會不斷的與學生對話尋求回應,更要不斷的嘗試許多誇張滑稽的動作引發他們笑。別小看「玩」、「說話」與「笑」,這些都是孩童腦部發育成長的重要關鍵!

玩樂的過程中孩童在全身的運動下將會不斷的刺激「前額葉聯合區」,孩童在與其他人溝通的時候、因為某些事情開心發笑的時候與當被功夫哥哥:培根老師讚美而感到開心的時候「前額葉聯合區」都是不斷的被受到刺激與開發!別小看「前額葉聯合區」喔!這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呢!

簡單的說,所有人的智能指數(IQ)雖然是包含了所有腦部的整體運作數據,但是大部分最重要的數據方向都是來自於「前額葉聯合區」!

功夫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多的學習與模仿機會,同時在老師的帶動下除了有視覺上的直接刺激以外,培根老師總是非常逗趣的教學風格也不斷的讓小朋友聽覺上接受資訊。口訣的背誦訓練「暫存記憶」與「常態記憶」,言談中常常會引用孩童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受得到的些人事物,也可以在課程中讓孩童立刻回憶起自己日常的記憶與嘗試,讓課程不僅僅專注只有在練功夫而已。

功夫的操作是需要肢體與肢體之間的接觸,在觸覺上更可以達到強化腦部相關部位刺激的方向,學習動作上得不斷的接收新的動作組合,能夠讓孩童在所謂的「暫存記憶」(Working Memory)上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而Working Memory的提升在研究數據上是對於決策力、判斷力、思考能力,而且連陳述記憶的能力也會提升。

同時所謂的「鏡像神經元系統」也會在此時發揮作用,利用教具「循序漸進」的教學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一環,此時家長與老師應該給予的就是不斷的刺激,並且還是「任何動作」不要給孩童約束的「制式化訓練」。


(藉著不同動作的「模仿學習」+「讚美」+「開心與成就感」= 孩童全方面的成長)

(四)
大多數的武術課程能夠達到最初的「模仿」效果,藉著不斷的學習新的動作組合讓孩童從最前面所分享的左右腦控制協調到現在說的鏡像神經元系統刺激。但是由於「基本功就是要定在那」的刻版想法,讓大家總是認為孩童就是要練性子,不能讓他們太皮,耗在那「蹲!蹲就對了!」的思考方法。反而會扼殺他們寶貴的一小時上課時間,一個可以刺激許多部位的大腦黃金時間。

相反的,培根老師喜歡他們「玩」,越開心越好,藉著玩樂引發興趣,趁著興趣剛起趕緊做些簡單又容易做到的動作先開始讓孩子一點一滴中獲得成就感。動作模仿上,一下子模仿老虎、一下子模仿老鷹、一下子倒立、一下子翻滾,小朋友在整堂課程中間接受許多的運動刺激達到全方面的刺激成長,更重要的不僅僅只有在大腦神經叢的發育與連結,更同時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榮譽感、歸屬感。

「那會不會讓孩子越來越皮啊?」這是一個有一次在下課之後我跟家長分享教學設計方向之後的反應。

「我就是想讓小孩懂得控制自己免得越來越愛搗蛋才來學功夫的。」

我笑一笑告訴他「一樣可以讓他們學會尊重別人與自我控制喔!反而這樣的概念下更加科學!」

讓孩童開心的玩樂是一種「積極的做某事情」,同時也要設計「積極地停止做某些動作」的基礎行為模式。而這兩件事情應該要一起同步推行才對。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夠同時將這兩件事情牢牢記住。

因為開發本身就是為了讓孩童有更加優越的條件與控制範圍而非放縱,所以培根老師上課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清楚的名列出所有的遊戲規則」,在不違反規則以外的事情老師都希望孩童開心、用盡全力的玩樂與學習,而限制以內的則是秉持先勸說、勸導讓孩童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錯而自己改正為前提。

事實上不論是幼稚園的小班孩童還是小學以上的青少年學生,大家都早已經有清楚的是非對錯等價值觀概念,因此當犯下規則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玩過頭了不懂控制、專注於其他事務忽略了或是蓄意的想要執行。

而不論是什麼行為,身為教練的我們有最基本的義務與要求要阻止所有重大傷害的事情發生,尤其是讓學生受到嚴重的傷害。倘若今天是學生之間的碰撞或是嬉鬧中造成傷害,都是老師的責任,因為身為現場最大的帶領者並沒有做好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基本功」,早就應該在事件剛起來之際就要制止才對!


(不管大同學還是小朋友其實大家都清楚是非對錯,因此教學應該用引導方法而非謾罵!)

(五)
功夫哥哥:培根老師在規則上總共有四大項,其實之前也分享過在文章中,而這四點的核心架構都建立在:

1、不傷害自己與別人

2、要尊重自己與別人

這兩個基礎點上。而條約先制定出來,學生在接受資訊中充分的了解並且也自己認為可以做到這基本的概念規則,只要真的做錯了,他們大多數都會非常接受老師當面的指責,自動的會把事情導正回來。相反的,培根老師更要在結束後大方的讚美他做好之後的表現,讓他與其他學生都知道:「老師有注意那些乖巧的學生」。

不論是什麼年紀的對象,這個方法大多都行得通,重要的是老師得先針對年齡層做出正確且適當的語言溝通,讓學生在聽得懂又聽得進去的情況下達到效果。而藉著這樣子的模式達到的「控制」,學生依然可以做的很好,也可以玩的開心與盡興。

身為家長反而要注意喔!讓孩童產生恐懼畏懼對老師的心理,或是做錯事情就遭受到嚴厲責罵的方法反而適得其反,孩童腦力成長不但會受到阻礙甚至還會影響他未來的心志發展,不可不小心!

而制止的重點也不是遠遠的叫罵,最好則是直接衝到學生面前(得原諒我用「衝」這個字,因為要即時),立刻當面說與動作告訴他錯在哪裡,哪邊不對了,要在第一時間讓他們立刻的知道,除了讓他們清楚知道你在針對這件事情做處理以外,同時要非常仔細的看著學員的「反應」,不論表情或是肢體動作,往往些小細節都可以突顯出現在學生的心態狀況,更可以即時的配合家長做出應當的處置方法。

例如有些孩童在受到挫折時會有些小小的習慣動作,如「抿嘴」、「搓手掌」、「翻白眼」等等動作,假如距離太遠,一方面老師不知道學生接受資訊之後「真正的想法」,不知道他到底真的願意接受呢?還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然後對本課程失去興趣。另外一方面也是藉著這種突發事件觀察學生本身早已存在的小習慣,當看到這些小習慣之後也別急著制止,則是下課之後詢問家長,該名學員在家是否也有這種現象,倘若發現了是否需要配合矯正?

以培根老師作為例子,就有些小朋友過去的些小習慣因為老師與家長的交互配合下明顯的在一、兩個月之後改善了最初的習慣,這是需要長時間的搭配,更非老師一個人短短一小時就可以做到的,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快樂的教學風格、好玩的學習課程、風趣的功夫老師-功夫哥哥:培根老師!)

(六)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僅僅只是個概念而已,學習一門東西「牽一髮、動全身」,既然所有東西都是環環相扣,而每位家長都不希望讓孩童黃金成長的發育時間被輕易的蹉跎,培根老師更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心力替所有有緣見面的家長與學生出一份心力。

今天也簡單的分享幾個「踢腿」的動作就可以達到最基本左右腦協調與打開Working Memory功能!

內擺踢:(口訣)退右腳、伸左手,右腳左手give me 5!(十下)換邊再來!

虎尾腳:(口訣)兩手打開企鵝走,右腳後勾踢左手、左腳勾起打右邊,小心踢別踢錯邊。

這兩種運動都符合跨中線運動(Midline Movements)原則可以讓左右兩邊的大腦部位協調更好,同時背後的虎尾腳動作由於動作上眼睛無法直接看到,所以施展起來更是帶動了全身記憶、邏輯、空間、想像等能力,控制手腳與左右搭配,加上前後空間的組合,對於孩童的大腦綜合發展有非常大的效果!


(動作簡單又好玩,搭配些遊戲模式更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訓練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功夫哥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